在列宁时期,苏联采取的是一种集体领导的体制。然而,斯大林掌权之后,他开始实施独裁统治股票投资交流平台,集权于一身。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去世,苏联再次采取集体领导的方式,这一转变让贝利亚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自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以来,贝利亚一直担任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逐渐成为苏联的权力第二把交椅。斯大林去世后,他当选为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和内务部长,部长会议主席马林科夫也是在他的支持下当选为苏联的领导人,而事实上的决策权则掌握在贝利亚手中。尽管这一政局对他似乎十分有利,但贝利亚内心却弥漫着危机感,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作为斯大林的三大残酷执法者之一,贝利亚在苏联大清洗时代的表现如雷贯耳。在这一历史时期,他与其他同僚在残酷执法中冤杀了无数无辜的人,其所造成的伤害远超同样以酷吏著称的武则天时代的周兴和来俊臣。历经大清洗,被捕的受害者人数之多,难以统计。叶利钦时期的官方数据就显示受害者超过三百一十万人,其中约有二百五十万人因政治原因遭受迫害。曾负责平反工作的雅科夫列夫甚至认为,真正受害的数字可能超过两千万。而被判处死刑的人数较为一致,约为六十八万以上。按照1939年苏联统计,那时的全国人口为一亿六千八百多万,这样的数字让1934年至1938年的大清洗显得极具震撼力。
展开剩余78%在来俊臣执掌酷吏之职期间,他沉迷于享乐,与其他酷吏们畅谈:“我们这一辈子,功劳属于上头,罪责得由自己承担,最终无人能善终,能活一天算一天。”来俊臣对自己的前景十分清楚,贝利亚的前任酷吏亚戈达和叶若夫都在主持大清洗两三年后遭到斯大林的处决,以示清算。贝利亚在大清洗的尾声上任,紧接着苏德战争爆发,他的主要职责转向军工生产的监管,这才使他未被作为替罪羊来处理。
二战胜利后,贝利亚花费了许多年主导苏联核武器的研发,然而他的秘密警察头子和情报帝国的角色开始逐渐淡化。但斯大林的去世意味着曾经积累的怨恨和历史遗留问题将不可避免地浮出水面,而作为罪魁祸首的贝利亚,自然感到危机四伏,如何能够不心生恐慌?
在成为苏联实际掌权人后,贝利亚立刻推出新政,以求摆脱潜在的危机。他意识到如果任由他人清算旧账,自己无疑会成为众矢之的,因此决心先行一步,主动清算,将罪责推到已故者身上。他首先提出要取消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不过他并没有像后来的赫鲁晓夫那样进行全面的清算,因为作为斯大林的第一副手,他并不具备如此彻底清算的条件。
贝利亚新政的第二个核心目标是为曾经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从斯大林后期的冤案到大清洗时期的种种冤屈,他都要进行清算。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冤案中很多是他个人直接主持的。在斯大林去世后的短短一百多天内,他就平反了大量冤假错案,足见其心急如焚,生怕别人抢先为其逆转,把他钉在罪人的十字架上。
贝利亚的新政还致力于严厉打击“粗暴践踏苏联法律”的行为。在苏联国家安全机构的执法过程中,常常超越法律任意逮捕无辜公民,甚至伪造案情陷害嫌疑人,令人痛心的是,许多疑犯会被连续数月带着手铐,剥夺正常的睡眠时间。这些手法本是贝利亚的惯用之法,现在却变得愈发紧迫,他不得不抬起“反对滥用职权”、“反对政治迫害”的大旗。在确定政策的同时,他的首要考虑是进行大规模的人事调整,将手下的旧臣换成新臣。然而,酷吏本身就树敌颇多,这番调整更让他成为众矢之的。此外,斯大林还特意为贝利亚树立了一个强大的敌人。
在苏德战争初期,由于苏军频频败北,时任苏军总参谋长朱可夫向斯大林建议放弃基辅,并集中力量守卫首都莫斯科。斯大林对此感到不可思议,立刻斥责朱可夫“胡说八道”。感到被羞辱的朱可夫愤然要求斯大林将他调到前线。关键时刻,斯大林意识到朱可夫的价值,决定不与他争执,主动让他离开办公室。就在朱可夫出门后,他情不自禁地嘟囔:“这个魔鬼小胡子实在是个混账。”恰好贝利亚要进入斯大林的办公室,听到了这句话,并立即转告斯大林,朱可夫尚未走远就被召回。面对朱可夫,斯大林愤怒地问:“你竟敢称小胡子为魔鬼?”朱可夫反应灵敏,毫不犹豫地回应:“我说的是希特勒那个小胡子难道不是魔鬼吗?”斯大林则趁机怂恿贝利亚,“他骂希特勒,你以为他是在骂谁呢?”在政治斗争中,酷吏需要让对手之间互相得罪,而贝利亚此刻却自找麻烦,结果成了斯大林清算的工具。
既然得罪了朱可夫,贝利亚便开始设法削弱他的权势。二战结束后,朱可夫的声望一路飙升,贝利亚和其他酷吏联合利用斯大林的猜忌,将朱可夫贬至地方军区司令的职位。斯大林去世后,朱可夫升任国防部第一副部长,而贝利亚却以削减军事开支为理由打压军方,这让他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危机感。面对困境,贝利亚不得不绝望地寄望于外援,开始放任东德和波罗的海三国等地自主决策。他急于推行这些颠覆性的政策,毫无渐进的准备,这反而加速了他的灭亡。
赫鲁晓夫抓住机会,联合马林科夫和国防部长布尔加宁组建“反贝利亚联盟”,并顺利将朱可夫拉入此中,准备对付贝利亚的秘密警察部队。为了增强在会议上的力量,朱可夫从乌拉尔军区调动了两个近卫师进入莫斯科,生怕军队与贝利亚有任何联系。1953年6月26日,在中央主席团会议上,马林科夫突然发难,“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贝利亚的问题。”贝利亚千分惊愕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会议的结果显而易见,贝利亚一切职务被撤销,党籍被开除,并以“开除法办”的决定获得与会代表的一致通过。随后,朱可夫带着几名军人进入会议厅,举起手枪对准贝利亚,宣布:“你被捕了。”
最终,贝利亚与六位同案犯于12月23日被判处死刑,但定罪的原因并不明确,公开报道也极为稀少。有传言称,当天贝利亚就被处决,而后来处决的是他的替身。本以为强大的贝利亚,内心其实深知自己始终处于险境之中,最后的绝望一搏几乎注定无效,他能够活到1953年已然是个幸运的奇迹。
发布于:天津市